英國大學城巡禮第二回,像是牛津、劍橋這種我這輩子也沒機會去當學生的學校,感覺去了好心酸,哈哈。
但作為一個盡責的觀光客,這麼重要的觀光重鎮還是得去會會,於是排進了行程裡;從倫敦到劍橋火車車程約一小時。
劍橋車站,感覺頗為樸實。
劍橋的中心離火車站有一小段距離,旅遊書上建議坐公車前往,我用google map畫了路徑,覺得走個20、25分鐘的路程還能接受,就決定邊散步邊晃過去了。
早上八點多的街道上車不多,但很多腳踏車,感覺就是要去上課的學生(和一些老師)。
劍橋和牛津一樣都是由很多學院組成的一間大學,學院們散落在市區裡,不過整體建築感覺比牛津還要新,維基百科的介紹,它大約成立於西元1209年,是一群牛津大學的學者因為和牛津市民衝突後搬到劍橋而建立的,其實和牛津成立的時間(大約是1096年)相差不遠(以現在的時間看起來不遠,不過也差了100多年)。
在路上看到的劍橋地圖,立體的地圖附上點字介紹,雖然不知道實用性怎樣,還是覺得既佩服又用心。
那就跟牛津一樣,來劍橋就是採採學院的點,和看一些著名的什麼什麼橋之類的,所以這篇也是隨興散步圖,就簡單分享一下囉。
首先是鼎鼎大名的國王學院。
由英格蘭國王亨利六世建立,建於1441年,因為是國王建立的,所以面積大而雄偉,每間學院畢業的名人都很多,可惜維基列出來的人明我都不認識,唯一一個認識的是徐志摩(不過徐志摩只是在這裡旁聽了七個月,並不是畢業於此),我們很多人都是因為徐志摩的關係才知道英國劍橋的吧,國中課文的〈再別康橋〉就是這裡了,國王學院裡也有一塊石頭上面寫著再別康橋的詩句,也可以算是千古傳誦了吧。
建築是哥德式的,然後旁邊有一個國王學院禮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
既是學校又是景點,很多學院外面都有這塊牌子,清楚標示今天的開放時間和價格,更厲害的是國王學院還有一個遊客中心,除了在那裏買門票外,還有一些紀念品可以購買。
劍橋大學的學生可以自由進入(廢話),我覺得這種同一個大學不同學院的模式很不錯,進到別的學院還像觀光一樣,成人票要9GBP(約360TWD),,我們直接放棄。
在國王學院對面有一間教堂,大聖瑪麗教堂(Great St Mary's Church),約是15世紀末的建築。
接著,為了要走到河邊,要從這棟建築旁邊的巷子走進去,這條路是三一街(Trinity Street),建築物則是岡維爾凱斯學院(Gonville & Caius Colle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一部分。
既然提到學院就順便介紹一下,岡維爾凱斯學院,又稱凱斯學院,雖然好像不是很有名,但卻出了12名諾貝爾獎得主,在牛劍學院中人數排名第二,在醫學領域有很高的學術成就,著名校友包括發現DNA結構的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發現中子的Sir James Chadwick和研究盤尼西林的Howard Walter Florey, Baron Florey。
跟著google map的路,從小巷鑽進去,路上看到有好心人標示的 to the river。
雖然鑽著小巷有點懷疑,但要相信自己,走一走豁然開朗,我們找到徐志摩撐篙的康河了!
接著就在這裡閒晃了一下。
從google map可以看出來很多學院都是貼著康河建著,進不了學院就看不到康河,我在看分享文石看到有人說繞到康河的另一邊,可以從對面看學院,我們就跟著這樣做了,不過其實也沒什麼,不管前後門,學院都守得很緊啊。
這個是從背後看的Clare College,拜google map所賜,拍照時不知道是什麼東西,都可以回來用google map證實啊。
河邊有個樹林,在這裡散步頗舒服,往前走想要去看看有沒有機會看到嘆息橋。
牛津有一座嘆息橋,劍橋也有,位於聖約翰學院裡面,因為進去要入場費,看著地圖想說能不能從角落看到,於是就繞到了學院的後側。
聖約翰學院,創立於1511年,目前是建橋第二大的學院,後面的小門寫著歡迎訪客但請從大門出入。
從邊邊真的可以看到嘆息橋(雖然有點遠),前面的那座是Wren bridge,後面只能隱約看見的才是Bridge of Signs;來劍橋玩很多人會選擇撐篙(Punting),一部分是為了想體驗徐志摩的文人情懷外,撐篙其實真的是滿不錯的遊覽方式,前面有提到很多學院都是依著康河建的,所以坐在船上就可以看到許多學院風景,同時也可以經過幾個著名的橋。
我們三月來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天氣還是太冷,河上都沒人,不然我看別人的遊記,在旅遊旺季,要上船是要排隊的。
沿著康河往回走,這次的目標是另一條著名的橋,數學橋。
河邊滿多野生的鳥類和鴨子什麼的,而且因為沒什麼人,所以想拍照就拍照,這張是國王學院的背面,不過後門一樣有管制,要學生證才能進入。
登愣,走著走著就來到數學橋(Mathematical Bridge)啦。
傳說這座橋是牛頓利用數學原理設計的,整座橋沒有用任何一根釘子,不過這個傳說是假的,真正的設計者是William Etheridge, 並由James Essex於1749年建造;不論真偽,有故事的橋就是厲害,所以數學橋就變熱門景點了。
接著去看最後一個景點,牛頓的蘋果樹。
路上看到一台發送大紀元時報的腳踏車,根據我的觀察,有中國觀光客的地方就有法輪功,看來劍橋也算是中國客愛遊景點了。
就路順來看我們其實有點繞路,已經走過的地方再走了一次,不過也沒關係啦,本來就是閒晃了;在牛頓蘋果樹的對面停滿了腳踏車,欄杆上也貼了許多海報,看起來非常有大學的氛圍。
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由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建於1546年,是劍橋各學院中規模最大的,同時也產出了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牛頓就是畢業在這裡的,還有甘地、李顯龍等。
登愣,這就是牛頓的蘋果樹啦。
牛頓被蘋果砸到想出了萬有引力,這個故事大概每個小朋友都聽過吧,雖然我們無法頓悟出這麼深遠的道理,但來瞻仰前人偉大的地方還是必要的,據說作為牛頓的蘋果樹,它的後代已經開枝散葉到世界各地了,我google了一下,發現台灣的武陵農場也有,有機會再去尋根看看吧。
結束了景點收集後,準備趕火車回倫敦,下午還打算去溫莎城堡看看。
英國的街頭(或說歐洲的街頭),房子都很漂亮,隨便一個街景都很有味道,所以沿途還是猛按快門,可能是上學日,接近中午的街道上仍沒什麼人。
經過了一個市集,Cambridge Market Square,看起來是一個常態的市集,如果肚子餓的人,應該可以在這裡填填肚子,我們急著趕場,拍張照就走了。
充滿新鮮果汁的一攤,柳橙汁一杯2.5GBP(約100NTD),突然覺得台灣的柳橙汁好便宜,哈哈。
最後在劍橋車站的M&S買了一杯自助式的咖啡,還因為收銀員太熱心的要解釋英國硬幣的規則差點趕不上火車,結束劍橋半日遊啦。
我自己是覺得如果沒有撐篙或是特別對什麼學院有興趣的話(學院裡面有些哈利波特的電影場景,分享文看起來內部的建築也真的很漂亮),其實好像沒有飛來劍橋不可的理由,但看在徐志摩的份上,加上都來了英國一趟,除非行程排不下,不然應該大家還是會想來看看;劍橋整體就是一個不推薦不反推的地方,中庸之道,哈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