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在清朝時期,因為英法戰爭後和英國及法國所簽訂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而開放了台灣的四個港口(雞籠、淡水、安平和打狗)作為外商的通商口岸,既然開放了港口,就需要有人管理,於是在1862年設立了海關,並且聘請英國人李泰國(Horatio N. Lay)為「總稅務司」(大概也是被強迫聘請的吧?),開啟了淡水作為國際貿易港口的地位,而且既然稱作總稅務司,他不只管理淡水,還監管了雞籠、安平和打狗的分關。
原本的建築配置包含了官署區、官邸區和碼頭區,現在官署區已經拆除,官邸區剩下一間,就是之前分享過的小白宮,那麼今天要來看的就是碼頭區啦。
淡水海關碼頭園區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室內區 09:30-19:30,戶外區 全日
地址:淡水區中正路259號
門票:免費參觀
目前可以看到是一間洋樓以及兩間倉庫。
兩間倉庫約建於1925至1930年的日治時期,仿西洋風,裝飾少,向外突出的白色扶壁柱,四周環一圈的洗石子基腳等(這些建築特色我看摺頁寫的,老實說是完全不懂啊,哈哈)。
另外還有一棟洋樓。
這棟建造時間比較早,是1893到1895年的清領時期,推測是較高等級的碼頭作業人員宿舍,現存的構造經過了後期改建,和原始建築有些差異,目前內部沒有開放。
建築物其實就這樣了,不過運氣不錯剛好遇上了一個淡水開港設關特展,就參觀了一下。
最開始說到淡水海關是1862年設關的,到今年2022年剛好160周年,順帶一提,今年也是馬偕先生來台150周年,新北市政府辦了一系列的「港動淡水」系列活動,大家有空可以來淡水走走。
展覽不是太大,但很有互動感,而且對於我這種對淡水歷史一竅不通的人來說,看起來非常的有趣。
海關總稅務司署界石和淡水稅關所署地碑。
左邊的界石是末任海關總稅務司李度(Lester Knox Little)在1950年(!)來台灣擔任財政部顧問時設立的界石。
右邊是日治時期標示海關所屬地的界石,當時的海關機構稱為淡水稅關。
大清帝國在1873年第一次參加世界博覽會,淡水關也準備了特色出口品展出,大家可以去現場看看到底展出了什麼,和我想像的不太一樣。
展廳裡搭出了淡水街道的感覺,也有在碼頭工作的搬運工、洋行工作人員等的工作分享,很有趣。
台灣的烏龍茶享譽國際,從淡水出口的茶品可以在這裡挑挑看。
馬偕先生來台150周年,從一開始的滬尾偕醫館到後來的馬偕醫院,曾經是台灣北部第一間醫院,拯救了無數病人;真正的滬尾偕醫館位在淡水區馬偕街6號,一定要繞去朝聖一下。
那麼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啦,有空去淡水河邊走走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