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3.jpg

簡單分享一下這間小小的展覽館。

因為竹子湖加上海芋大道的照片比較多,懶得一次寫那麼多,於是就把故事館另外拉出來記錄啦,之後再分享海芋步道。陽明山真的是有太多隱藏路線,雖然去的次數不多,但也是每次都不一樣,之後可以繼續收集下去。

這次一樣從公車總站走到遊客中心,再從苗圃開爬,只是這次在岔路處往左邊走往竹子湖,竹子湖沿路路線明確,不算難走,不過有些地方樹幹較低且沒有太陽直射,如果遇到下雨會有點危險,要小心;走到竹子湖後,原種田故事館就在不遠處啦。

P01.jpg

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

開放時間:週ー至週日 09:00-16:30

票價:免費參觀

這裡原先是昭和年間(1928年)設置的「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是一棟約30坪的洋式建築,作為辦公室和倉庫使用。

竹子湖海拔約650-670公尺,日治時期日本人發現這裡的地理氣候條件適合種稻,因此從日本引進了日本水稻嘗試種植,在成功種植後將此品種命名為「蓬萊米」,並以此打響了名號。

P04.jpg

故事館本身並不大,展示內容也沒有很華麗的物件,但關於蓬萊米的故事卻十分有趣,就如同入門春聯所寫,「蓬萊米香尋故事 竹子湖中覓源頭」,那麼就讓我們進去看看吧。

P08.jpg

入門的第一個空間是服務台,並展示了故事館建築的歷史記錄,展館內又分成兩大主題,「竹子湖前世與今生」及「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稻作史」。

P07.jpg

竹子湖被群山環繞,自然的屏障可以隔絕品種間的授粉雜交,而650公尺的海拔高度也避免了病蟲害感染;台北州廳於1922年開始在竹子湖地區試種日本九州的「中村種」水稻,成功後便設立的「竹子湖原種田事務所」;1925年「中村種」遭受嚴重稻熱病危害,日本人於是又選了耐病性品種「嘉義晚2號」取代「中村種」,也是在這個時期第十任台灣總督從台北州農務種藝課長磯永吉建議的稻米名稱中挑選了蓬萊米」作為在台栽培改良的日本稻新品種名稱。

磯永吉是台灣稻米發展的重要人物,後面再分享。

P05.jpg

這裡的雕塑重現了過去拔穗選種的過程,挑選品質優良的稻穗做為種子,以培養健壯的稻米。

P06.jpg

(竹子湖過去的歷史和影像)

這間事務所隔壁是湖田實驗國民小學,前身是七星郡北投庄竹子湖書房,1928年開辦,教授日語、算數、農業教育,還為農村青年婦女開辦夜間班,很是用心。

附近還有竹子湖氣象站,一開始是由竹子湖派出所協助觀測,後來在1930年成立了氣象觀測台進行觀測。

每張老照片都有故事,可以慢慢了解。

P11.jpg

竹子湖其實沒有湖,名稱的由來是漢人來此開墾時發現這裡有一大片的竹子,而周圍又是泥濘的土地,因此命名為竹子湖(湖在台語中有泥濘地的意思);另外也有說當風吹來時箭竹林搖擺,看起來就像湖面波光蕩漾,就被稱為竹子湖。

竹子湖除了適合種稻以外,也適合種海芋,全台灣八成的海芋都出自竹子湖,盛產期是每年的三到四月,接著五月底接上繡球花季,隨時都可以賞花。

P09.jpg

農用器具的縮小版模型,看起來好可愛,這些農具要不是有說明我們真不知道要怎麼用。

P10.jpg

前面有提到的「蓬萊米之父」磯永吉,以及另一位「蓬萊米之母」末永仁,這兩座塑像是由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所塑造的。

磯永吉先生生於1886年,於26歲時來台灣負責稻作育種改良工作,原先任職於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所,後轉任台北帝國大學農業系,並且在二戰之後仍留在台大任教,直到71歲才退休回到日本;為了感念他對台灣農業的貢獻,台灣省政府每年寄送1200公斤的蓬萊米供磯老先生食用。

末永仁先生也是生於1886年,他在24歲就來到台灣,投入剛起步的稻米品種改良工作,我在網路上看到了一篇介紹末永仁先生的文章,大家可以去看看;可惜的是末永先生在前往東南亞指導稻作栽培時感染肺結核,在53歲時英年早逝。

看著這些故事會發現原來種稻米不是件簡單的事,我們在超市買到一包包漂亮的白米,背後是嘗試了無數次不同種植方式品種、付出許多時間精力才成功的,真的是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P02.jpg

最後分享一下門口的梅荷研習中心;民國時期,原種田事務所經過兩次增修,改做國防部憲兵司令部幹部教育、兵棋推演的場地,這牆壁的磁磚就是中華民國美學的體現啊。

這間歷經了近百年流轉的小小建築,在稻田已轉為海芋田、憲兵教育場已經遷移到不知到哪裡去後,從蓬萊米發源而起的事務所轉型成了故事館,繼續將陽明山的故事敘說給我們聽。下次來到竹子湖時別忘記繞進來看看。

下一篇來分享竹子湖的步道和海芋田囉。

 

arrow
arrow

    Ch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