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

(圖片取自灰熊iREAD)

作者: 柳田邦男

出版社:商智文化

出版日:1999/1/1

ISBN:9576672368

好久沒寫閱讀筆記了。隨著滑手機的時間增加,閱讀紙本書的時間就減少了,雖然偶而還是有看幾本書,但都懶得紀錄(嘖)。

我看了前一篇閱讀紀錄,是在整理販賣二手書時挖出來的,這本也是(哈哈),看來要賣二手書才會把以前的書拿出來看啊。那麼今天要記錄的書其實頗為沉重,我邊看邊哭,還被許妹說我怎麼這麼共情,我有一陣子很愛看和醫學紀實有關的書,但隨著進入臨床的時間久了,我的現實比書上的紀實還要真實,就少看了,這次看這本書,讓我重新站在家屬的那一方,還是有些省思的,並且這本書的內容對安寧、生命意義的探討都值得每個人思考,可惜已經是20年前的書了,可能只能去二手書店找找。

這本書的原版(日文版)有個副標〈記吾兒腦死十一日〉,中文版只有簡單的《犧牲》,不過封面引用了書中的一段話,第一句就是宣佈死亡時間「下午七點零二分過世。」;即使很多次後,宣死亡時間還是會讓我不知所措,我問過安寧個管師應該怎麼說比較好,但直到現在我還是無法體會出最好的方法。

封底也是引用書中內容,因為在內容簡介有寫,我就引用在這裡:

「當我將他的遺體安置在客廳,供了一杯水後,賢一郎打開了電視,我注意到NHK衛星剛好在播塔可夫斯基導演的電影『犧牲』。怎麼會那麼巧呢?頓時滿屋子迴蕩起『馬太受難曲』之獨聲詠嘆曲「神啊,請施予我哀憐」中的哀傷歌詞與旋律,我驚訝得呆站一旁。此時我的衷心期盼上天能施予洋二郎一些哀憐,可是我並沒有特別去想要哪個神來哀憐他。」

這本書的作者是個優秀的作家,得過許多大獎,他的二兒子常年受到精神疾病的痛苦,在25歲時選擇自縊,被送往醫院急救後雖然恢復呼吸心跳,卻被判定為腦死,最後在經歷11天的加護病房後,在家人的陪伴中過世,並且捐出了兩個腎臟。作者除了記錄了這十一天的過程,並提到了許多過去和兒子的回憶,藉由閱讀兒子的日記和作品,想要找到兒子選擇這條路的原因,或是想要幫自己走過這樣的傷痛;書中提到很多書籍和古典音樂,完全超出我的理解領域,但是同時又不時提到醫療的內容,讓我在懂與不懂間不停跳躍,這也是我覺得作者厲害的地方,感覺他什麼都能信手拈來,能夠分享古典樂、經典文學,也能夠把醫師講的話轉換成讓一般人看得懂的文字。他還節錄了部分護理紀錄的內容,我實在佩服寫出有溫度的文字的護理師們。

這本書的時空發生在1993年,當時腦死是否等於死亡還是日本社會熱烈討論的問題,器官捐贈也才剛開始推行,其實直到現在,器官捐贈依然是一個需要大家關注的議題,我們也有一個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上面可以看到今年已接受移植的人數和等待人數,覺得既感動又敬佩。另外,書中也提到「第二人稱死」的觀點,第一人稱說的是自己,第三人稱指的是其他人,可能是新聞上看到的車禍,雖然會難過,但不會也生離死別的失落感,而第二人稱就是至親骨肉或是伴侶的死亡,接受這樣的過程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是久病那至少周遭的親人有比較長時間的心理準備,但若是突發的意外,這段過程會快速而難以接受,因此,作者在書中提到,若能在醫療的過程中保有「時間」和「空間」(例如即使判定腦死,醫師依然表示「我們會像對待活著的病人一般,持續照顧病患直到最後一刻」,並且因為單人房的關係,讓家屬有足夠的空間和病人相處)對家屬是很有幫助的。

不過,我邊看書邊思考著現行的醫療環境,哪些我們做得到,哪些是不切實際,說實話我覺得現行體制還是很難的,但至少當時還很新的安寧、腦死、器官捐贈,二十年後機制都建立了,現在推行的全人醫療我相信在未來也會成為我們很習慣的模式。

最後,感謝這本書,讓我有了一次自我省思,希望再我下次又翻到這本書之前可以記得這份感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a 的頭像
    Chia

    我要很陽光。

    Ch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