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台灣遊記,最近剛好有機會跑了嘉義一趟,本來想要去故宮南院,但感覺時間有點不夠,於是決定來去旁邊的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
從高鐵站出來換公車,大約十分鐘左右就到了。
糖廠裡有一個很大的停車場,所以自己開車來也很方便。
我剛走進來時整個搞不清楚方向,於是今天就來分享到底該怎麼走可以順利把園區走完。
首先,進入園區後右手邊是糖廠的販賣部,人聲鼎沸,感覺來到糖廠就是要吃冰淇淋,果然人手一杯冰淇淋,哈哈。
然後重點是左前方的遊客服務中心,外觀看起來很不可親,但勇敢的把門打開就可以拿到園區地圖,同時還提供寄物服務,讓我可以一身輕的好好逛逛。
接下來就可以逆時針走一圈,把地圖上標起來的點都走完。
首先是蒜頭車站,從這裡有五分車前往故宮南院和嘉義高鐵站,本身即是景點,又是很好串連各個景點的交通工具。
蒜頭糖廠五分仔車
班次:五分車發車時刻可見官網。
票價:故宮南院線(單程) 全票150元,優待票75元;嘉義高鐵鐵線(單程) 全票200元,優待票100元;一日暢遊券 全票300元,優待票150元。
五分車,臺灣糖業鐵路,簡稱糖鐵,為了配合糖業需求而建立的鐵路,主要目的是運送原料,同時也能載客,全盛時總長度超過3000公里,深入鄉鎮彌補了台鐵的不足,連沒有台鐵的南投也曾經有糖鐵的火車在走。現存的糖鐵都變成了光觀用途,像是比較常聽到的高雄橋頭線,以及彰化溪湖、台南八翁和新港東線。
五分車別名的由來有一說是因為它的鐵軌寬度是平常鐵道的二分之一,但實際上兩倍寬度的鐵軌直到1997年才被淡水捷運採用,因此無從比較出五分,另一說法是因為糖鐵的動力大約是台鐵的二分之一,因此稱為五分。
即使不搭車也可以走進去看看,車站本身是嘉義縣縣定古蹟,裡面的售票口真的很有老車站的感覺,還有一台飲水機,可以補充水分。
民國八十一年的地圖。
以前就很有安全意識,還有空襲旅客疏散圖,從這張圖可以看出過去的鐵軌有超多條,另外,右下角是有百年歷史的蒜南國小操場。
(洗手間也在這裡,園區洗手間不多,可以在這裡使用完再出發。)
車站外面有一小塊甘蔗展示,台灣的糖是從蔗糖壓榨出來的,因此甘蔗種植十分重要,這邊展示了多個品種的甘蔗,解說牌也有詳細的介紹,這款是ROC 01,感覺就是台灣培養的第一代,所以給它一張特寫。
第一個路口,右轉。
糖廠園區其實是一個區塊,旁邊都是民宅,所以走在裡面就有種漫步在鄉間小路的感覺,我很喜歡。
牆上也有一些彩繪壁畫,和園區融合。
那麼地圖上的第一個點是配天宮。糖廠配天宮建於1921年,是日治時期建造的媽祖廟,糖廠的工作人員後來跟我說廟裡有一塊解說牌,說明了媽祖廟和神社蓋在一起的理由,大家要記得走進廟裡閱讀。
我因為是後來才知道,只好上網搜尋,幸好維基百科也有提到廟宇的歷史,日本人願意讓糖廠建一座中式廟宇,以及糖廠內都是黑狗的原因獲得解答。不過這座廟是新蓋的,1921年的建築已經拆除。
接著尋找神社。園區內有好大的空地,我猜以前這裡也是日式住宅的宿舍區,只是後來可能倒了就沒再使用。
旁邊就是鳥居。
1931年設立於蒜頭糖廠內的神社蒜頭社,現在只剩下鳥居和本殿的基座。
根據過去史料的記載,蒜頭社建於昭和六年,日本統治台灣三十多年後為方便從業人員敬神祭祀,於是在各糖廠建立神社,供奉天照大神;二次大戰後,鳥居被推倒埋在和園底下,後來因泥土流失才重見天日,然而石柱上方的年代遭到破壞,只能看到昭和O年五月,前面有說史料記載應為昭和六年,解說牌說如果有前輩耆老能指出明確年份就會為石柱補上正確年份,目前依然空缺。(不知道年份有沒有補上的一天,那個解說牌是2008年立的。)
本殿的基座上現在擺著國父銅像,看到天下為公,好像回到學校的感覺,這樣奇特的組合就是台灣的歷史,因此國父銅像就繼續留在這了。
後方就是防空洞。
我小小的探頭一下,感覺可以走進去,但我不敢(很膽小)。
接下來隔壁是整修中的甘堂,幸好牌子有露出來,可以證明。甘堂是一座兩層樓的洋式建築,二樓還有露臺可以眺望周邊景色,平日作為公差人員宿舍使用。
(週末還在施工,有夠認真。)
前方就是日式宿舍群。
有些已經殘缺不堪,剩下的看起來結構滿完整的。
灶台應該是後來搭的,所以擺在屋子外面,這種傳統的灶現在台灣應該很難看到了。
上方的公告說可以被認養,我覺得想法很棒,希望有人願意接手。
繼續往前走,看到兩根柱子,上方的字十分斑駁,但還是可以看出蒜頭保警隊的字樣,所以以前這裡是警衛隊。
這裡應該是糖廠區域的邊緣,六家佃長壽橋跨朴子溪,以前是糖廠為了運輸甘蔗而建的鐵橋,現在重新整理後可以讓自行車通過,騎腳踏車的話可以一邊欣賞田園風光,跨過朴子溪更寬廣的遊覽嘉義。
這條橋長390公尺,是全台灣最長的自行車吊橋,因為橋體簍空的設計,可以直接看到底下的朴子溪,不過這個長度一眼看不到盡頭,我懶得走,所以果斷放棄回頭。
河堤上有涼亭,如果很閒的話可以坐著發呆一下。
我回頭就看到製糖工廠的煙囪了,進去工廠看看。
裡面都沒有人,只有幾隻曬太陽的黑狗,我本來有點怕不敢走進去,不過黑狗們都躺在曬太陽根本懶得抬頭看我,所以就進去了,狗狗確實不咬人,別怕。
(公佈欄上已經褪色到無法識別的海報,感覺到時光流逝卻又靜止在這一刻。)
既然看到製糖工廠,就順邊說一下蒜頭糖廠的歷史好了。
蒜頭糖廠之所以叫做蒜頭,據說是從台語的算頭延伸而來的,因為早期這個區域的人們和別的地區相比資產豐厚、排行在前,算來是頭,簡稱「算頭」,然後就變成蒜頭了;蒜頭糖廠在日治時期是產量第三名的大廠,建於1906年,因為產量太好,在二戰時被列為攻擊目標,損毀嚴重,戰後到1947年才恢復生產,蒜頭糖廠在2001年的納莉颱風因為大淹水導致設備損毀,最終在2002年7月關閉工廠結束製糖業務,轉型成文化園區。
設備看起來確實斑駁不堪,蒜頭糖廠努力了接近一世紀,還是很讓人敬佩。
蓮花池旁的手寫警告很親切,旁邊辦公室內的東西都還留在原地,感覺好像明天還要上班一樣,但其實轉瞬已過20年。
工廠的器具我看得不是很懂,所以簡單轉個圈就出來了。
看了關門大吉的蒜頭糖廠讓我很好奇台灣是否還有蔗糖壓榨製糖,於是我問了chatGPT,它說台灣現在還有兩座糖廠有少量製造蔗糖,分別是虎尾糖廠和善化糖廠,也有契作農戶提供甘蔗,散佈在雲林、嘉義和台南;知道台灣還有在製作蔗糖,覺得很感動。
接著是個機關不可少的大會堂,這裡稱做介壽堂,其實仔細看外觀蓋的還滿漂亮的,窗戶還特別做了拱窗的造型,有融入西方美學,我每次看到這種活動中心就有回到小學的感覺,好想知道以前糖廠時代介壽堂舉辦的都是什麼活動。
最後是這座有百年歷史的小學,蒜南國民小學,也是地圖上的最後一個點。這所小學一開始是設立給糖廠的日本人子女就讀,稱作蒜頭尋常小學校,戰後台糖接收,改名私立台糖第9小學(從這裡可以看出以前台糖有多壯大),1968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施行,學校移交給嘉義縣政府,改名蒜南國民小學,2005年變成蒜頭國小蒜南分校,2006年8月裁撤廢校。
學校建築現在依然有在使用,因此維護的很好,這些建築應該都是中華民國時期蓋的,因為和我們常看到的小學都長得好像。
從學校繞出來,就走回了開頭的鐵軌區,我們順利地繞完一圈,稍稍想像了過去糖廠時期在這裡生活的感覺。(以前公司都會提供宿舍,大家除了是同事還是鄰居,感覺關係都很緊密,現在都是上班好同事,下班不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弱了許多,有點可惜。)
最後,記得進去冷飲部看看,來支糖廠不可少冰棒。
或是僅限假日提供的現挖冰淇淋。
冷飲部位在東區倉庫的前方,這裡應該都可以改裝成商店,只是生意沒那麼好,看起來就是偶爾舉辦活動使用。
距離中心比較近的日式建築目前作為餐廳和紀念品店使用中,餐廳的庭院有一個防空洞,提醒了我們戰爭時人們的恐懼和苦難,真心希望我們再也沒有需要使用到防空洞的一天。
以上,順利的用大約一個半小時逛完了糖廠,我很喜歡有歷史感的建築,所以覺得這個園區很有趣;不過其實它就是一堆舊建築散落,沒有很多介紹,如果夏天來應該會覺得很熱,但是做為故宮南院和高鐵的聯動,我覺得還是很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