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剛好在台北車站有約,於是搜尋了一下台北車站附近適合逛逛的地點,發現了這個撫臺街洋樓。
撫臺街洋樓建於1910年,是一棟商業建築,最早是高石組的辦公室,因為現存大部分的古蹟都是政府建築,因此這棟台北城內的民間建築就是很特別的一個存在了。
1997年被列為市定古蹟,並自2009年開始開放參觀。
撫臺街洋樓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六 10:00-18:00 周日公休
門票 免費參觀
撫臺街洋樓的地址是撫臺街一丁目,當時從北門往南延伸的撫臺街新闢,高石組選擇在這裡蓋了辦公室(本社),主要營業項目是土木營造業。
站在建築前面抬頭直接看到北門,在當時應該算是交通方便而且很中心的位置吧。
門口裝飾了花磚,話不多說入內參觀。
(是說在嘉義有一個花磚博物館,有機會想去參觀看看,感覺很棒。)
現在防疫期間要登記姓名才能入內參觀喔。
第一個展區是介紹這棟建築的歷史,最開始的高石組,然後在1938年轉為佐土原商店,販售酒、度量衡和儀器等。
1945年成為人民導報社,但在1948年二二八後就被以「挑撥政府與民眾間感情」、「煽動暴動」等罪名查封,被行政長官公署接管,再交由國防部軍務局管理。
1950年代改成警備總部軍法處軍官宿舍,配給六戶居住,1997年底正式定為市定古蹟,2014年重新開館。
(以上整理自維基百科)
二樓的走廊只有簡單的布置,但很有日本風格,感覺就是要坐下來喝杯茶。
目前正在辦一個特展,介紹臺北車站,原來現在的台北車站已經是第四代的車站了,這一代的車站是在1989年9月啟用,然後又加上了捷運、高鐵,越來越豐富。
海報上的車站則是第三代車站,自昭和16年(1941年)到1986年,這個車站的位置其實是在館前路的正前方,和台灣博物館遙遙相望。
日治時期的台北車站原來也是長這樣的,因為輸運量越來越大的關係,很多老車站都重建了,基隆、台中、高雄等都和過去不一樣。
火車經驗談的故事都好有趣(而且覺得不可思議),旅客幫忙推火車這種事也太不可思議了吧。
森丑之助,京都人,於1895年以陸軍通譯的身分來台,後來也擔任人類學家鳥居龍藏的助手,研究台灣山區原住民,1926年於輪船上失蹤。
屋頂長這樣。
台鐵列車長的服裝,可以過一下當車長的癮。
以前的郵票,還可以順便當車票,英文寫著FORMOSA耶。
有三段小影片,分別是日治時期的台北街頭、台北車站空橋的剪綵和新兵訓練結束坐火車回家的片段。
每一個都短短的,但都很有意思。
日治時期的台北街頭向日本人介紹來台灣特別的亭仔腳,下雨天也不需要撐傘,而且影片內的女性都穿旗袍,即使是黑白影片都覺得很美(太美了一定要拍照記錄一下)。
第二段影片則是當時台北車站空橋落成時長官來剪綵時的記錄,以前的台北車站也是地上車站,因為使用的人很多,所以空橋建得很寬,看到以前的空橋覺得很奇妙喔。
隔壁建築的牆面有很美的彩繪,也拍照記錄一下。
在台北市中心有這麼默默的日治建築,怎麼可以不來看看,推薦大家有空來走走,也一起拜訪北門,在越來越多高樓大廈、現代化的都市中,依然存在著的這些老建築,讓我們可以回味一下過去雖然不大但十分有趣的臺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