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拜訪許久沒來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傳藝中心裡面有一個文昌祠,我在考大學前去玩,在文昌祠拜了拜,後來順利的考上了理想的學校,於是回去謝謝文昌帝君的幫忙,在那之後就沒來過傳藝了,2017年底傳藝被轉手給了全聯的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我就一直想著要再去逛逛,這次終於有機會了,來之前可是非常的期待。
傳藝中心位在宜蘭五結,周圍幾乎沒有其他的景點,頗為荒涼,不過傳藝有自己的住宿,由老爺酒店經營,所以也可以直接來個傳藝兩日遊。
(順手附上傳藝老爺行旅的booking訂房)
看門口的招牌,覺得真的是有歷史了,傳藝成立在民國91年,到現在快要20年,真的是時光飛逝啊。
廢話太多,進去囉,拜訪當天天氣不佳,拍起來的照片都陰陰的,不過好處就是不會熱,逛起來很舒服。
傳藝中心占地24公頃,主要有三條街、三建築和三展示館,號稱傳藝333,官網上的介紹寫得頗為用心,接下來的照片會參考官網的介紹一起記錄。
(官網上的園區地圖,點圖可以連結到大圖唷。)
從大門進去首先來到的是魯班街,魯班是工藝祖師,右側五棟建築群,以左手掌作為設計,象徵「工藝之手」,五大主題分別是「火的鎔鑄(琉璃)」、「土的揉塑(陶)」、「木的拼造(木作)」、「水的渲染(藍染)」、「金的鍛鍊(金工)」,內部除了商品販賣外也都有提供手作課程,可以親自體驗。
我們參觀了卓也藍染纖維文化館,用天然的染料、老祖宗的技法染出一塊塊快要失傳的藍染布料,之前在桃園機場的第二航廈看過他們的期間限定店(桃園機場第二航廈,觀景台看飛機起降,吃美食喝咖啡),對卓也藍染很有親切感,這次參觀更是覺得佩服不已。
這是和式房間的樣品屋吧,怎麼能染出這麼美的花樣,讓我每樣都想收藏啊,看看不夠深的口袋,只好以後再說。
卓也藍染在苗栗三義有間看起來頗有規模的民宿--卓也小屋,可以感受山林、享受在地小農的創意蔬食,馬上列入之後的拜訪的口袋名單中。(Booking.com訂房連結)
魯班街的左側則是一排的紅磚建築,有些是和文昌街相同的商店,有些則是獨立的,每家店都同時具有展示和販賣的雙重身分,像是這間「臺灣布衣 TAIWAN BUYI」是由宜蘭在地設計師創立的,從設計、生產製造到行銷規劃皆一手包辦,希望讓臺灣的傳統服飾,也能走在時尚潮流街頭,經過的別忘記進去逛逛。
接著是第二條街,文昌街。
文昌街感覺是傳藝的中心,幾乎所有的商店、展示區都在這裡,官網的街區介紹寫得很清楚,我就直接附上了。
文昌街景是依據臺灣新竹湖口、三峽、鹿港、臺北大稻埕等各地街屋特色設計而成,清代傳統老街主要以傳統閩南建築為主,前店後廠,二樓空間作為居住與儲存空間。其中閩南老街建築,通常將二樓前方作為儲存空間,透過建築的橫樑運送貨品。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提升居住環境,在明治末期到昭和年間,開始進行街道改正計劃,進行街道調整。此時日本明治維新從歐洲學習很多知識及建築風格,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與後來昭和年代的現代主義等風格。
巴洛克式建築有繁複的裝飾,諸如有希臘山牆,女兒牆,透過堆灰、剪粘、交趾陶等作裝飾。文昌街建築也包含日治時期昭和年間現代主義的建築特色,洗石子工法加上簡約線條,搭配幾何圖形,與巴洛克式風格截然不同。街道立面仿女兒牆與山牆的樣式,帶出日治西洋建築風格,閩南傳統街屋交置其中,立面裝飾則為交趾陶朱義成老師所製。
這裡每一間店都很有趣,建築外觀值得一看,內部陳列更是做到了既是商店又是展覽館的多元用途,讓你在逛街的時候不會覺得只能買東西很無聊。
青春照相館,光是門口就很有歲月的感覺,看到照相館讓我想到台灣不知道什時麼時候有照相機,所以我就去搜尋了一下。
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相機是在1839年由法國畫家路易·達蓋爾發明的,在那之後一項項更新的技術接連出現,1861年有了第一張彩色照片(照的是一個綢緞領結),1888年柯達公司生產了第一個安裝膠捲的可攜式照相機,1948年寶麗來公司(Polaroid)推出了第一台拍立得相機,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拍立得叫做Polaroid Camera的原因,接著,在1975年柯達又發明了第一台數位相機;現代,手機附帶超厲害的拍照功能,相機不再是生活必備品了,走在路上看到相片沖印店都儼然有股懷舊感,再看看這個青春照相館。
根據我在網路上找到的答案,台灣的照相技術是在1895年隨著日本軍度的攝影師帶入的,而彩色沖印更是到50年代才由柯達公司引進,在那之前沖印必須送到香港,要價不菲,底片也是高價舶來品,直到60年代彩色沖印才取代黑白,台灣的第一張照片(資料不知道是否正確)是1848年英國軍人來基隆探查時拍下的,1848年是道光21年。
扯遠了。
在青春照相館,你可以用幾百塊租借民初服裝,在古色古香的街道裡盡情拍攝,若是拍照苦手,攝影師也為您準備好了,穿上衣服回到阿嬤的青春時光吧。
糖蔥文化館。
現在幾乎看不到糖蔥的蹤跡(其實我們小時候也很少看到),似乎都要在這種藝術文化展示區才有機會看到蹤跡,於是也總是忍不住要買一包來回味一下。
糖蔥的原料是糖,將糖融化於水中煮成糖膏,藉由溫熱時的可塑性反覆拉扯,使糖膏內充滿著空氣進而形成細管狀,因外型似蔥而得名,據維基百科的說法,全台灣現在僅存十位師父擁有拉糖蔥的技術,說不定有一天這項可口的小零食將會消失不見,能在傳藝中心看到現場拉糖蔥真是太幸運了。
糖蔥文化館的對面是林三益筆墨,林三益創立於1917年,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後來更衍生出美妝刷具,在美妝界也闖出一片天。
館內有毛筆試寫,想當初我小學也是寫過書法的,但現在寫出來的字不倫不類啊,門口有支大毛筆記得去拍照。
這間是五姨婆hello auntie手作客棧,有很多手作課程可以參加,我們當天遇到製作椪糖的活動,以前的實驗課應該都有做過椪糖(?),也是從沒有實驗課後就再也沒碰過的東西了。
一樓展示了偉士牌和很多的黑膠唱片,爬到二竟然還有,老闆也收藏太多了吧。
樓梯上掛的海報是披頭四和年輕的麥克傑克森,要不是有簽名我根本認不出來。
縫紉機和老式熨斗,位在小花園繡花鞋莊,這間繡畫鞋莊成立於1936年,1949年搬來台灣,直到今日仍然全程在地生產、手工製鞋。
現代的繡花機和一整片的彩色繡線,很美。
這間店也有賣繡好的繡樣,可以買來貼在想貼的地方。
某間店門口的抓週用具,大部分好像都看得懂,但怎麼會有蒜頭呢,原來蒜頭代表善於計算,蔥的話則是代表聰明,感覺寓意都不錯。
摸炭錢會賺錢,馬上衝上去摸了,哈哈。
巷口的米食文化館裡面也有很多擺飾喔,像是這個應該是模仿過去的米店,到處都貼滿「滿」,寓意非常好。
做紅龜粿的模型。
打穀機,網路上可以找到使用方式,不過現在大概都是機器打穀了。
文昌街的街頭有一間文昌祠。
廟前不免俗有個廣場,廣場上還有小吃攤和布袋戲台,完全就是我們小時候的拜拜記憶啊,現在過年幾乎看不到布袋戲了,只剩電子花車和卡啦ok,傳統文化的式微令人難過。
還好這齣戲大家看得很認真,欣慰啊。
傳藝333的三建築分別是文昌祠、廣孝堂和黃舉人宅,接著我們走去位在文昌街尾的廣孝堂。
「廣孝堂」原為鄭氏家廟,創建於日治時期大正10年至14年間(西元1921至1925年),為招募臺灣各地鄭氏同姓宗親捐助資金所建。
廣孝堂原坐落宜蘭市區,因都市計畫道路拓寬面臨拆除,鄭氏人士捐出地上建物及文物,建物於民國86年拆卸保存,並於90年6月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園區內重新組建。
門口有介紹廣孝堂的建築特色,但老實說我看完就忘了,只好看看照片啦。
這個定音鑼組是由已傳承70年的林午銅鑼製作,搭配地支報時的報時詩及報時樂做表演,沒遇上表演時也可以自己去敲敲看,試試自己的絕對音感。
走進內部可以聞到木頭香,供桌是由國寶級藝師游禮海先生與其指導藝生所共同完成之作品,屋頂樑柱的支撐結構感覺也是一門藝術啊。
從廣孝堂出來,旁邊就是傳藝三街的第三條街--臨水街,旁邊就是月河,在這裡可以搭乘畫舫來個月河遊船喔,搭上船看看能不能復刻古人乘船吟詩的景象(但做不出詩來...)。
藉著文昌街和臨水街的高低差,營造出了像九份老街的感覺,連街邊的招牌都很到位啊,原來台灣的中華民國美學從以前就是這樣了(?)。
照片實在太多,終於要進入尾聲了。
這是位在月河另一側的黃舉人宅。
黃舉人宅是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的故居,建造於清光緒3年(1877),原座落於宜蘭市區友愛百貨公司前,和前面提到的廣孝堂一樣,因為都市計畫的緣故面臨拆除的命運,好在後代子孫願意捐出地上建物及文物,於是一樣拆除後移往傳藝中心復建,復建工程也不簡單,師傅先將拆下的一磚、一瓦、一木做好編號,再按照傳統工法重新組建,復建工程是由宜蘭著名的木匠師林添發及李慶堂先生現場施作,是宜蘭縣內唯一留存的舉人宅,亦為宜蘭縣內第一件百年傳統建築拆遷保存案。
臺灣傳統三合院民居多為座北朝南,門樓上的「長挹南薰」說明夏日南風拂薰竹林搖曳的情境,呈現傳統民居田園景象。
正身凹壽大門上懸掛的「文魁」匾,為清道光20年(1840)榮登庚子恩科舉人,並且由「欽命兵部侍郎福建巡撫部院吳文鎔」為舉人所立。正廳門額「四德記」,以及對聯「四辟鼎新輪奐永垂奕世」、「德星照耀休光肇起文明」,傳為黃纘緒親提。上下聯聯首的第一字「四」、「德」,與門額的「四德記」相呼應。
可惜的是現在只能參觀外部,建築內部並沒有開放。
最後,在前往園區出口處還有這樣的一排紅磚建築,稱作目仔窯,大多建在山坡地上,目的是燒製紅磚,總目數(窯室的數量)會依現場情況增減,但多會有十目以上。
傳藝中心則是把這裡當成了伴手禮展示中心,販賣地方特產。
那麼就用這張高掛的紅燈籠作結啦。
2020年終於要過完了,今年世界真的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因此沒辦法出國,但相對更深入的玩台灣,也是一項收穫,希望新的一年可以新年新氣象,世界和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