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有許多有名的景點,聖心堂應該可以算是必去的其中之一,於是我們就來了。
網路上看大家的分享文都說聖心堂周圍有很多騙子和扒手要小心,但我們去的時候只看到一堆賣紀念品的小攤販,沒有碰到其他的,感覺冬天遊客少的時候,相對騙子就比較少,所以有時候反季節旅遊也不錯。
蒙馬特是一個高地,因此要前往聖心堂必須要不斷的爬坡,不想爬坡的人可以搜尋一下搭乘纜車的方式,不過其實爬上去也很快,大家可以當作運動,鍛鍊一下。
從這裡可以欣賞巴黎全景。
旁邊的欄杆上有許多愛情(?)鎖,大概是為了和蒙馬特的我愛你牆(Le Mur des Je t'aime)呼應。
聖心堂是一座天主教堂,我本來以為他歷史悠久,想不到竟然才一百年左右;聖心堂的誕生和我們之前提到的巴黎公社有關,巴黎公社因為其激進的做法造成許多人民喪生,因此後來政府為了尋求國家和社會的恢復,決定借助宗教的力量建設一座新的教堂(帶有贖罪的概念,怎麼有點像中世紀販售贖罪券一樣);聖心堂所在的蒙馬特是巴黎公社第一次暴動的地點,因此選址在此。
1875年聖心堂開始興建,途中也曾有過反對聲浪(我猜是對巴黎公社到底是正是邪有不同聲音「讓革命蒙上污點」)不過最後還是保留下來了,1891年部分投入使用,最終在經歷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23年竣工。
進入聖心堂不用門票,排隊的主因是要安檢包包,不過不會等太久,門口大概排了三排,約等待15分鐘,官網上說高峰期是早上十點到下午五點間,不想等的人可以錯開時間來。
聖心堂(Basilique du Sacré-Cœur)
參觀時間:週一至週日06:30-22:30,全年無休
門票:免費參觀(圓頂另外收費,參考這裡)
走進聖心堂裡面不會想到他竟然是一座這麼新的教堂,風格屬於羅馬—拜占庭色彩,採用法國本地的岩石,可以保持其白色的外觀。
大教堂稱作Basilica,basilica源自拉丁語,是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築形式,長方形、外側有柱廊,通常用作法院、交易市場或行政中心,後來的教堂建築採用這種結構,只是把入口從長邊改自短邊。在羅馬天主教中會將某些具有歷史、宗教或建築重要性的教堂授予Basilica(宗座聖殿)的頭銜,因此從聖心堂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一座被天主教會認定為具有特殊宗教地位的重要聖殿。(每次寫教堂就會回去複習之前柏林大教堂的內容,是說柏林大教堂只算是第三階的主座教堂,而最高等級的Basilica是天主教特有的分類。)
我猜聖心堂之所以可以被賦予Basilica,和它是普法戰爭之後為了撫平巴黎人乃至於法國人全體民族復興的一種精神重建有很大的相關吧。
教堂內部可以拍照,但不可以對著彌撒和禮拜活動拍照,官網上也說不要對著中殿拍照,不過兩側的走道上是可以拍的。
教堂畢竟還是神聖的地方,因此衣著要盡量莊重,然後不要大聲喧嘩或是講電話。我們進入參觀的時候因為什麼都不知道,所以完全走馬看花,照片其實拍得不多,現在一邊看著官網說明一邊恢復記憶。
入門的第一個彩繪玻璃和雕塑,根據旁邊的解說牌,雕像是瓜達盧佩聖母(墨西哥的守護聖人,也是美洲的皇后)的複製品。
旁邊的圖畫取自馬太福音 4:19,描述耶穌站在加利利海岸,召喚他的第一批門徒,他們將成為教會的支柱。
天主教點蠟燭應該類似我們點光明燈的感覺吧。網路上也可以點蠟燭。
這裡有聖心堂的建築歷史,我用chatgpt翻譯了,附在這裡。
聖心堂的歷史
1871年1月 亞歷山大·勒讓蒂(Alexandre Legentil)鄭重承諾,將建造一座獻給耶穌聖心的國家級教堂。
1872年1月18日 在于貝爾·羅奧·德·弗勒里(Hubert Rohault de Fleury)的推動下,巴黎總主教吉貝爾樞機(Cardinal Guibert)正式採納「國家誓願」(National Vow)的最終形式。
1873年7月24日 法國國民議會投票通過,宣佈在蒙馬特山建造具有公共利益的教堂。
從模型才能完整看出聖心堂的結構,總共只蓋了39年,感覺很快(想想蓋了六百年的科隆大教堂),果然有現代工程能力就是不一樣。
天主教的教堂好像經常會有一格格的空間,稱作chapel(小堂),設有祭壇、聖像或特定聖人的雕像,供個人祈禱或小型彌撒使用;聖心堂也是這樣的結構。
很精緻的彩繪玻璃,應該也都是天主教的聖人。
教堂三寶之一,管風琴,這座管風琴有4層鍵盤和90個音栓。
穹頂的畫看起來又精緻又漂亮。
最後要離開聖心堂前的牆面上寫了很多文字,我問了chatgpt,它說是對耶穌聖心的感恩碑文,信徒為了表達對聖心的感謝而刻在牆上的,通常伴隨著年份,代表信徒在這些年份經歷了神蹟或特別的恩典,因此刻下這些字句來表達信仰與感謝。
我們參觀的時候正在舉行彌撒,不過因為是用法語宣講,所以與我們完全就是天書,不過歌聲是真的很好聽,感覺到了信仰的力量。
接下來就去逛蒙馬特區了,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