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寫了凱旋門,其中有提到拿破崙在移靈回巴黎時經過凱旋門,後葬在了傷兵院,今天要來寫的就是傷兵院。
傷兵院,也稱作榮軍院(即榮譽軍人院),由法王路易十四(也就是太陽王)下令,在1670年代建造,用來治療退伍軍人及抗戰後殘疾軍人的醫院;(以下節錄自維基百科)在過去,退伍或是受傷的士兵境遇十分悽慘,因為沒有經濟來源,只能當乞丐或遊民,即使由修道院收留,士兵亦難適應僧侶長期寂靜及禱告的生活。太陽王希望可以改善士兵生活,並讓從軍更有吸引力,因而下令興建這座機構。
傷兵院(L'hôtel des Invalides)
開放時間:每日 10:00-18:00,1/1.5/1.12/25公休
票價:15EUR,詳細票價請見官網
Paris Museum Pass 景點
我們為了在時間內塞入多一點景點,所以只大概停留了一個多小時,這裡除了拿破崙墓外,還有巴黎軍事博物館(Musée de l'Armée),如果對軍事文物有興趣的,記得多留點時間。
榮軍院的正面在格勒內爾街(Rue de Grenelle),從這面進去,拿破崙的墓要繞過建築物,在後方的圓頂教堂(Eglise du Dôme)內。前面的這區則是博物館的範疇。這個教堂是特意為拿破崙建造的陵墓。
我們為了看拿破崙墓先匆忙的走到前方,趁還天亮時拍了正面照。
一走進去就看到這挑高的穹頂,雄偉而讓人讚嘆。
屋頂壁畫真的非常精緻,拍照無法展現那恢弘的氣勢,可以感受建造者的用心。
忙著抬頭看,突然一低頭,發現我們尋找的就在眼前。
看拿破崙(1769-1821)墓感覺和外國人來台灣參觀中正紀念堂一樣的感覺,我想我們就抱著尊敬之意就可。
周圍還有一些紀念碑。
這是法國陸軍統帥費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 1851-1929),並擔任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維基百科有列出葬於此的名人們,但大部分的我都不認識。
另一位,Joseph Napoleon Bonaparte(1768-1844)是拿破崙的哥哥,同時也是西班牙國王,並且是一名律師,在拿破崙垮台後曾流亡美國,最後返回歐洲,在義大利過世,最終葬在了榮軍院。
這個是蒂雷納子爵(1611-1675)墓,是法國大元帥,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拿破崙曾評價:「在我生前或死後的所有將軍中,蒂雷納是最偉大的」。
後方是另一座教堂,聖路易榮軍教堂( Eglise des Soldats),看別人分享的照片,裡面也是富麗堂皇,可惜我們來的這天教堂沒開,只能從後方簡單一瞥。
這座教堂的設計很特別,為了穰國王和士兵們能同時、同場出席彌撒,但又要從不同入口進入教堂,於是建築師建了一座由皇家教堂「 圓頂教堂」 和軍人教堂「 聖路易教堂」融合再一起的教堂;後來,在拿破崙葬進來後,這裡加了一道玻璃幕門,成了現在的樣子。
這裡下去便是拿破崙的陵墓。
門口兩側的女像柱,是守護陵墓的神仙,手中的托盤是四個符號,上面承載着象徵拿破崙國權力公、民權和軍事的物件:皇冠、正義之手、地球儀和劍,而上方文字刻著拿破崙一世遺囑中的一句話「我希望我的骨灰能安息在塞納河畔,在我如此熱愛的法國人民之中。」
(以下說明節錄自旁邊的解說牌)
石棺的成分是石英岩,而石英岩感覺像埃及的砂岩,埃及砂岩是古羅馬君主的傳統靈柩材料,石棺內還有五層棺材,分別是錫、木、鉛和白銀,層層套疊,保護拿破崙一世的遺體。
周邊的雕塑群像《十二個勝利女神》,每一尊代表了拿破崙一次重大軍事勝利,女神們振開雙翅,守護著陵墓。地面上,記載著拿破崙一世獲得勝利的戰役們,並由琺瑯葉子簇擁著。
身著華麗皇帝服飾的拿破崙一世,以大理石和黃金雕刻而成的古董肖像。聖物室內保管著拿破崙一世的一些個人物品,包含他戴過的三角軍帽、使用過的劍、榮譽軍團勳章的項鏈等,都是珍貴的文物。
拿破崙一世和奧地利的瑪麗·路易莎所生之子的棺木也埋在此。拿破崙二世(1811–1832)在1815年離開其父親後,在母親的祖國奧地利長大,封為萊希斯塔特公爵。他的遺骸於1940年移交給榮軍院,自1969年以來他就安葬在地下墓穴中長眠。
我們在教堂裡繞了一圈,內部的氣氛頗為肅穆,講話都會自然放低音量,然後就出來了。
接著往後面走到博物館的部分。博物館我們真的是走馬看花,所以照片很零散,寫到這裡我已經懶得繼續寫了,之後有機會再繼續整理。
巴黎博物館通行證║巴黎軍事博物館(Musée de l'Armée),榮軍院裡的歷史博物館
雖然大部分的人都是衝著拿破崙陵寢而去,不過傷兵院本身的歷史也是很值得了解的,四百年前的君主能夠想到這件事並且付諸行動,真的讓人敬佩,雖然現在醫院本身已不復存在,但還是很值得來看看這棟存在了四百年的建築,並多留點時間參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