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市政廳始建於1913年,並於1916年完工重新開放,是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後新建的建築,正前方有個巨大的穹頂,總高度是93.73公尺,比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大廈還高,是美國最美麗的市政廳之一。
維基百科有前一代市政廳(建於1899年,其實也才完工沒多久)的照片,也是非常的美麗,不過舊金山大地震真的毀的很澈底,只好重新蓋了。
舊金山市政廳(an Francisco City Hall)
開放時間:8:00-18:00,週一至週五
票價:免費參觀
這種建築風格稱為Beaux Arts(即法文的Fine Arts),中文音譯成布雜藝術建築,意義上是美術學院派建築;起源於巴黎的藝術風格,在美國建築師將此風格帶回美國後,被運用在了各種公共建築之中,其風格將古希臘和羅馬的古典建築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相結合,特點是秩序、對稱、正式和精緻的裝飾。
穹頂有23.5K金製作的葉子。
大門口的對面是一個很大的廣場(Civic Center Plaza),看照片兩邊的樹木好像一直都長這樣;周圍還有州政府辦公室、舊金山公共圖書館和舊金山高等法院等,也算是一個行政中心。
大門口真的看起來很氣派,門口的裝飾很精緻,還有舊金山的縮寫,美,走上台階我們就進去啦。
參觀免費,不過需要過安檢,如果有大型行李根據官網的說明要走其他的路,方便起見大家還是別帶著大型行李來了。
每週五上午 11 點和下午 1 點有導覽服務,如果剛好有碰上我覺得可以參加看看,我們只是進來走馬看花,沒看的很懂,有點可惜。
圓形大廳(Rotunda)的地板使用的是田納西粉紅大理石。
大廳的正前方就是很氣派的大樓梯,抬頭是美國最高的穹頂,新人會租借這個場地拍照,舊金山傳統的情人節證婚也是在這個大樓梯舉行。
四周的牆壁則是來自科羅拉多州的石灰岩。
從正中間的大樓梯和兩旁的樓梯都可以上樓。
樓梯間的裝飾很美。
轉角的燈飾,雖然很像放在外面的路燈,但還是滿美的。
每一處的屋頂都很用心,立體的浮雕還有兩側的擺設都很精緻。
我們參觀那天二樓有一小塊區域被圍起來,看起來是為了拍婚紗照而私人租用使用,不過我們逛了一陣子之後他們就拍完了,所以我們得以把整個二樓繞了一圈。
兩側各是一個大長廊,北側(North Light Court)可以租借作為舉辦活動使用。
周邊掛了一些海報,可能是過去舉辦展覽的作品吧,這幅應該是美國原住民的訴求。
南側光廊則展示了舊金山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穹頂的內部構造展示。
早年舊金山是加州掏金熱的中心,因此華人來到這裡後將此稱為「金山」,後來為了和澳洲墨爾本的新金山區分,改稱San Francisco為舊金山,這就是舊金山名字的由來了;三藩市則是粵語音譯,在粵語族群廣泛使用。
隸屬於第91步兵師的美國陸軍第363步兵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四場戰役中的傷亡,他們曾經在舊金山服役。
Dr. Carlton Benjamin Goodlett是一位舊金山的醫師/報紙出版商/掮客/民權領袖,作為一名非裔美國人,他不只在舊金山開設診所,還成為了一名民權領袖,曾經擔任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的分會主席,之後更開始辦報,成為北加州黑人報紙的主流,可以想見在當時種族歧視的年代,作為一名黑人要爭取權利有多麼辛苦,維基百科寫得更詳細,可以點連結去看看。
在1998年,舊金山監事會將舊金山市政廳的地址更改為1 Dr. Carlton B. Goodlett Place,用以感念他。
城市鑰匙(Key to the City),由市政當局授予社區中有價值的成員,或來訪名人的榮譽,起源於歐洲中世紀,授予人民可以「自由進出城市」的權利的傳統,後來演變為城市向貴賓贈送裝飾性的鑰匙。
說明是不同時期市長贈送的禮物,上方還寫著Please Come Again,每把都很有特色。
舊金山市過去使用的保險庫,裡面還有舊物件。
這個時鐘是由(Albert Samuels Jr.設計的,特別之處在於羅馬數字4寫的不是Ⅳ而是IIII。
放在一樓大廳的郵筒,上方標有收件時間,正常使用中。
最後是舊金山市的市徽(Seal of the City and County of San Francisco),(以下來自chatgpt的說明)美國鷹象徵著美國、代表淘金熱時期及航海貿易的礦工和水手、盾牌與日出圖案象徵新希望與舊金山作為西海岸門戶的地理位置、背景中的船隻和農具則代表舊金山作為貿易港口以及農業發展的歷史。
拉丁格言「Oro en Paz, Fierro en Guerra」意思是「和平時如黃金,戰爭時如鋼鐵」。
那麼今天的市政廳分享就結束啦,市政廳除了外觀很值得拍照,有空的話可以進去參觀一下,既能看到厲害的建築,還有舊金山的歷史,而且有洗手間,建議預留1到1.5小時左右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