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1.jpg

嘉義製材所,就在嘉義市立博物館的旁邊,本來沒在行程裡的,剛好經過於是就繞進去看一下,想不到剛好跟上下午的導覽,收穫滿滿!

嘉義位在阿里山腳下,日治時期日本人開發阿里山,需要有個據點處理阿里山砍下來的木材,於是就蓋了這間嘉義製材工場,從1914年(大正3年)開始運轉直到1941年(昭和16年)中埔大地震時毀損,後來改作為竹材工藝品加工廠,斷斷續續的用到1992年。

P02.jpg

嘉義製材所

開放時間:週三至週日 09:00-17:00,週一、二及除夕休園

(每週六日上午10點、下午2點有免費定時導覽)

門票:免費參觀

門口的第一間建築是動力室,提供製材所所需的電力,配置了英國製蒸汽鍋爐和美國製發電機,是嘉義第一座作為火力發電廠的鋼筋混凝土建築。

動力室內現在是木雕展示館,展示阿里山上風倒檜木製成的雕塑,也時不時會有特展。

P14.jpg

現在正在展出的《記憶・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特展,我查了一下展期,發現表定其實只到去年底(嗯?),不過如果有經過還是可以去看看,小小的展覽卻有許多個阿里山的故事。

而且天氣太熱了,進去避個暑也好。

那麼下午兩點的定時導覽就從這裡出發啦。

P15.jpg

半毀的牆壁是過去的排煙道,應該可以想像本來是完整的隧道型建築,1964年白河大地震損毀,現在剩不到一半搖搖欲墜;連接到後方的煙囪後,將動力室燃料排放的廢煙排出。

P06.jpg

煙囪的另一面。過去是高達120呎(約36公尺,12層樓高)的煙囪,現在也只剩下基座的部分。據說煙囪這一塊在後期被一般民眾占用為廚房(在煙囪裡做飯怎麼感覺很合理)。

P12.jpg

接著是鋸屑室,以前有斜向輸送道與動力室相連,兩側傾斜把木料絞碎,這些剩餘的木屑除了做為燃料外,還有另外兩個用途,其一是當作地板的墊料,第二忘記了(啊啊啊導覽老師我對不起您)。

P04.jpg

回頭看到從入門就很吸引人的巨木。

這是當時運送木頭下山的板車。為什麼阿里山上不是全部的樹木都被鋸掉呢?因為日本人也是會挑的,如果樹幹不夠筆直,就會被淘汰,稱為不良木;往好處想,作為不良木才能活下來,所以長得一般也是好事。

P05.jpg

運輸車叫平甲車,甲代表的是車的大小,分成甲乙丙丁。

P03.jpg

這是貨車用轉向架,幫助在崎嶇的阿里山區轉彎和避震,運送巨木下山。

P07.jpg

接著往內走是辦公區和木材加工處理區。

P16.jpg

超高的天車,兩側各一,中間就是貯木池。這個天車是後期仿製的,真實的天車其實更大,所以貯木池也更大。

以前小朋友會被叮嚀不可以在貯木池邊玩耍,因為一但掉下去,很可能沒辦法再爬出來。

P08.jpg

貯木池邊上有些老房子,是過去製材所的宿舍,距今也有百年歷史,導覽老師說直到近期都依然有人居住。

P17.jpg

過去的碎紙機(哈哈),現在的重要文件用碎紙機銷毀,以前的就是直接燒掉了。因為製材所都是木頭,要嚴防火苗,所以另外蓋了個小焚燒爐在辦公室的外面。

P19.jpg

後方的製材工場,這要跟導覽才能入內參觀。

這根木頭的電線杆也是非常有年代,製材所有自己的動力室,所以持續有電。

P09.jpg

P18.jpg

裡面長這樣,兩側的門剛好是一進一出,有點像考古現場,我是不懂製材的,所以探頭看了看就這樣了。

P22.jpg

最後一間建築是乾燥室。木頭要調整乾燥程度以便長期保存使用,裡面其實有很多小巧思,但我聽完就忘了.......。

P20.jpg

P21.jpg

乾燥室裡有濃濃的木頭香,導覽老師要我們深呼吸,太舒服了。

這些木頭的堆疊也是有學問的,底下的鋼架也是過去就有的,乾燥室是真的很乾燥,地板都龜裂了。

兩側牆壁都是雙層,有透氣孔將水氣排出。

P10.jpg

另一間舊辦公室(還是宿舍?)。

P11.jpg

運木頭的牛車。特別之處是輪框是鐵製的,相對於木頭的堅固許多。

P13.jpg

最後在舊辦公區有些展覽可以參觀。

機車庫規則,很基本又很重要。

P24.jpg

這個通券環以前就聽過故事,這次看到本人,酷。想進一步了解的可以看台鐵的科普小教室

P23.jpg

超多紀念章,每個章都是一段歷史。

製材所很有趣,值得一遊,如果可以跟上導覽可以了解更多,推薦給大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a 的頭像
    Chia

    我要很陽光。

    Ch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