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岸十二日,第一篇就決定來寫費城的東州教養所了。這個地點離市中心比較遠,所以遊客比較少,不過我們參觀完之後覺得太有趣了,一定要來推薦一下。
東州教養所,是位在美國費城的一所舊監獄,建於1829年,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城堡,這座監獄曾經是規模最大、造價最高的公共建築,並且還成為了世界上三百多間監獄的範本;1965年,東州監獄登入美國國家歷史地標,1971年,監獄關閉,1994年,監獄整修後重新開放為觀光景點。
因為它的歷史背景和建築風格,這裡也很適合當鬼屋,每年萬聖節都會在這裡舉辦鬼屋活動。
本文目錄 |
東州教養所(Eastern State Penitentiary)
開放時間:三至十一月 10:00-17:00,每日開放;十二至二月 10:00-17:00,週二公休;元旦、感恩節、平安夜和耶誕節關閉
票價:全票 21USD,敬老票 19USD,學生票 17USD
交通方式:搭乘地鐵Broad Street Line至Fairmount Station,出站步行約 15 分鐘;公車可以搭乘Route 7、32、33、48 或 49,於Fairmount Ave & Corinthian Ave或Fairmount Ave & 22nd St下車,步行約 2–5 分鐘。
我們是自駕,旁邊有停車場(但比較貴),附近有路邊停車位,稍微繞一下通常可以找到位子。
票價內容包含語音導覽,語音導覽沒有中文版本,但是有一本中文逐字翻譯的手冊,可以跟服務人員索取。(我們用完歸還後還看到他在一頁頁用酒精擦拭,有夠認真)。
接著我們就帶著導覽機出發了。監獄頗為廣闊,開放區域大概只有三分之一,不過導覽機的故事非常豐富,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待二到三小時。
從下面的棚子可以推估監獄圍牆的高度,大約是九公尺高,上窄下寬,讓這棟監獄還有了城堡的感覺。另外,這座監獄的隔壁和對面全部都是一般住宅區,監獄和一般平民竟然距離那麼近,好難想像。
四個角落都有瞭望台,囚犯的一舉一動都被監視。
一踏入室內馬上就有一種潮濕陰暗的感覺。
斑駁的牆壁,在在說明了它的歷史悠久和潮濕不佳的環境。
在現代監獄建成前,犯罪的人會被公開處刑,目的是懲罰與嚇阻,而不是改造,監禁本身不是刑罰,而只是暫時關押為了等待審判或處決,監獄空間簡陋,沒有任何規劃。
1776年核桃街監獄(Walnut Street Jail)設立,主要是為了緩解費城老石監獄(Old Stone Jail)的過度擁擠,一開始這裡只有16間單獨牢房,實行單獨監禁的嘗試。
1822年新的監獄開始施工,由定居費城的英國建築師約翰·哈威蘭(John Haviland)贏得賓夕法尼亞州立法機構的委託,建立一座能容納250人的新監獄。1829年,東州監獄開幕,第一位囚犯是一個盜竊價值20元手錶的農民。規定「單獨或單獨勞動監禁」的立法獲得通過,因為主理人認為犯罪是環境的結果,孤獨會使被判有罪的人感到遺憾和懺悔,牢房因此配備了送餐門和個人運動場,以防止囚犯之間的接觸,並最大限度地減少囚犯和警衛之間的接觸。這種理論被稱為「賓夕法尼亞系統(Pennsylvania System)」。
東州監獄持續擴建,1835年收容女囚犯的7號牢房完工,第一階段的七座牢房完工,共花費78萬美元(約現代的2500萬美元),怪不得是美國最昂貴的公共建築之一;因此,遊客還特別乘坐馬車來參觀這座監獄。
1911年,第12座牢房完成,後期的牢房沒有獨立的小庭院,天窗也變成了一個小窗戶。
1913年,賓夕法尼亞州的單獨監禁制度在東州監獄被正式放棄。監獄裡有著各種逃獄故事,也施行過種族隔離,1971年,剩餘的囚犯被轉移到Graterford的州立懲教所,東州監獄正式關閉。
這是當時監獄的剖面圖,我們現在走的中央通道當時是只有獄警能走的,如前面介紹所說,犯人被單獨監禁,進門之後牢房門便不再打開,只會從中間的窗戶送飯,同時,可以看到每間房間獨立的小庭院,共個人放風使用,內部還設有當時很先進的馬桶和洗手槽,以及中央統一的加熱和汙水系統。
1980年費城政府跟賓夕法尼亞州買下這棟建築,並尋求新的商業用途,當他們再次踏入這座廢棄十幾年的建築時,發現自然已經接管了一切,看看照片裡覆蓋了監獄屋頂的植被,植物真的生命力旺盛。這裡曾經被提議改建成商場,但因為花費鉅大而放棄。剛開始開放參觀時,民眾必須要頭戴安全帽,並且簽署責任豁免書(如右下圖)。
整修前和整修後的14號牢房的屋頂,雖然現在的監獄看起來還是很破舊,但實際上已經經過許多的修復,並且進入時可以保證安全,不用像過去還要配戴安全帽。
牢房裡面已經荒廢,每間牢房殘存的東西都不大相同,不成櫃型的置物櫃,過去應該是給監獄警衛使用的。
中央監控台,做在這裡的值班人員可以一眼看到各個牢房的中央走道,方便監控。這種設計真的用在非常多的監獄,我印象中參觀過的監獄,嘉義和綠島的舊監獄都長得像這樣,應該也是取經自此。
後期的牢房有兩層樓至三層樓。
看到監獄歷史說的持續擴建以及蓋成兩層樓和三層樓,真的是犯人永遠關不完。這裡看起來很斑駁,但實際上屋頂已經重新整修,不至於坍塌,可以看到拱形的屋頂,是這座監獄特殊的設計;天花板的天窗是新的,以前的監獄一定陰暗很多。
復原的監獄內部。單獨隔離一開始可能還不錯,但隨著時間增長,沒有人講話真的話發瘋耶,後方的門是通往個人運動場,至少可以曬曬太陽。
後期取消單獨監禁,一間房間變成兩人住,這間牢房看起來很溫馨又高級,是因為他關押的是芝加哥大尾的黑幫分子艾爾·卡彭(Al Capone),卡彭在禁酒令時期以暴力手段從事非法私酒生意賺進大筆金錢,再透過各種慈善捐款塑造良好的公衆形象,還被民眾稱為現代羅賓漢,媒體則稱他為1920年代芝加哥地下市長,最後聯邦政府在1931年以逃稅的罪名起訴他,並判刑11年,他先在東州監獄關了9個月,後來轉移到亞特蘭大監獄以及阿爾卡特拉斯監獄。
這個牢房和其他牢房相比看起來十分溫馨,除了大張的書桌外,牆壁上還掛著雅緻的畫作,並且還有無線電接收器撥放著華爾滋的旋律;但我聽語音導覽分析,後來的文獻有提出反證,說在1930年代牢房的狀況本來就已經改善了,如果卡彭真的受到特權,就不會需要住在有室友的兩人房,因此,也有可能30年代的牢房水準就是這樣。
在東州監獄的最後一位女性囚犯Freda Frost,因為謀殺她的丈夫而被判處終身監禁(後來減刑到39年),在1923年轉移,標誌著東州監獄女性時代的結束。
監獄裡的醫務室,設備非常齊全,藥局、X光室、實驗室、精神科病房、肺結核病房、手術室等,但要入內參觀只能跟隨mini tour。
這是當日有的mini tour,大家可以參考。
監獄內部的報社工作間,東州監獄在1920年代開辦了報紙,名稱是《The Umpire》,由囚犯擔任編輯與記者,內容包含道德文章、教育小知識、詩歌、幽默小欄等,在模擬編輯室裡可以使用打字機編輯2025年的報紙內容。
這個洞是著名囚犯逃獄的隧道。作為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銀行劫匪之一Slick Willie Sutton在東州監獄度過了11年,1945 年,他和其他11名囚犯通過這條隧道從監獄逃脫,不過幾分鐘後,薩頓就被重新抓獲。在他的犯罪生涯中,薩頓犯下了50多起銀行搶劫案、3次成功越獄以及30多年的獄中服刑。
在中央監視台的牆壁上有一塊二戰時期前往前線作戰的囚犯紀念碑,雖然說感謝這些囚犯,但紀念碑上只有囚犯編號,連名字都沒有(哭哭)。
東州教養所裡有一座猶太教堂,是美國監獄歷史中極為罕見且保存完整的宗教空間,這間教堂於1924年建於監獄一隅,由囚犯與外界志工共同打造,作為獄中猶太信徒祈禱與聚會之所。雖然空間不大,卻包含了完整的猶太教敬拜設施,如聖櫃、講壇、燭台與裝飾圖案,展現出信仰在高牆之內的持續力量。
這是教堂原始的外門,1924 年教堂落成後,獄中的猶太囚犯每次進出禮拜空間都會經過它,直到1960年前後教堂停止使用。門上原本掛有兩個六芒星(大衛之星),現在剩下兩個輪廓遺跡,其中一枚星形木飾在2008年清理倒塌碎瓦時被找到,展示在門前的玻璃片上,另一個則一直沒找到。
這座門過去是牢房通往個別小庭院(運動場)的門,從這裡剛好可以看出他有兩扇門,一扇是金屬的牢門,一扇是抵擋天氣的木門。後來在改建成猶太教堂後被封起來了,現在這個門被在此展現出來,從這個格局可以看出這裡大約是二到三間牢房的寬度。
我覺得監獄裡竟然特別成立猶太教堂也是滿尊重宗教差異的,感覺很注重人權了。但有趣的是,東州監獄曾經是有種族隔離的,黑人囚犯通常被安排在特定區域或較差條件的牢房,而且還可能被指派到較重體力或危險的工作崗位,這樣的隔離制度直到1950年代監獄制度改革後才真正消失。
前面有提到監獄只開放了約三分之一,這裡是過去的運動場,現在擺了躺椅,如果你有時間可以在這裡曬太陽。監獄脫離了單人牢房和個人運動場後,建立了共用運動場,可以打棒球和籃球。
後方是廚房位置,每份囚犯餐點的預算是1.45USD。
我們差不多逛完監獄了,實際上還有很多空間沒有走完(太累了),監獄還有一個小小的紀念品店,可以購買一下支持監獄整修。
最後的最後,監獄裡有一個現代監獄的展示(惡魔島也有,大概是為了讓監獄參觀更有意義)。
你有犯過任何罪嗎?
呼,走出監獄,在路邊看到可愛的貓和老鼠,心情舒緩多了,覺得社區和監獄共存真的很神奇。
東州教養所是一個滿用心復原的舊監獄,規模比惡魔島有過之而不及,我很推薦可以列入費城遊覽景點之一。
我們下次見。